那天,项目部通知,为庆祝中交一航局成立80周年,公司“最美宿舍”评比开始了。我晚上回到我们的宿舍,推开门,一眼就看到桌上那盏台灯柔和的轮廓,还有旁边还没来得及合上的一建书本。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涌上一个念头,我们的“家”,也挺美的。
我是海口项目部的党支部干事,我的丈夫赵鑫是项目部的施工员,但是我们一个在总部驻地,一个在施工一线。隔着不远不近的50公里。但项目部依旧保留了这间小小的夫妻房。
这屋子不大,但我总爱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赵鑫常笑话我,说我这点儿干净劲全用在方寸之间了。我可不这么觉得。窗台上的富贵竹,床单上淡淡的洗衣液香味,还有桌上那个我特意选的“自律”摆件……每一样,都是我一点点经营起来的生活气息。
这张书桌,是我们屋里最“贵”的地方。说它“贵”,不是因为价格,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最重的期望。多少个夜晚,我就坐在这儿,看着赵鑫在台灯下埋头苦读。他的眉头有时紧锁,有时又因为解出一道难题而豁然开朗。那些厚厚的教材和密密麻麻的笔记,几乎占满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
“还在看呢?歇会儿,吃点苹果。”我总会在他学得入神时,端上一盘切好的水果。他有时头也不抬,“嗯”一声,手还在写着画着。有时会抬起头,冲我不好意思地笑笑:“马上,这一章看完就好。你别等我了,先睡。”
一灯如豆,两人对坐,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后来,他顺利通过一建考试那天,我们高兴极了。他指着那个“自律”摆件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我看着他明显瘦了一圈的脸,心里又骄傲又心疼。
说真的,我们住在这间宿舍的时间,比在老家那个真正的家还要长。它早就不是个临时落脚点了。它装着我们的日常,我在这里听他讲打桩进度、讲混凝土浇筑,也跟他唠叨支部工作的琐碎。这里是我们分享喜怒哀乐的地方,是我们在海口这片热土上,真正意义上的“家”。
所以,当我报名参加“最美宿舍”评比时,我心里是平静而骄傲的。看,这就是我们筑港人的“家”。它也许简单,但充满了爱和梦想,它也许不大,但能装下两个人并肩奋斗的全部温暖。
没想到,我们这小屋还真拿了个项目部第一,还要被推荐到公司去参赛。赵鑫知道后,挠着头嘿嘿地笑,说:“看来我这‘陪读’待遇,还挺加分?”我看着他,也笑了。
在一航局八十年的浩荡征程中,有无数个像我们一样的小家,散落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港口与岸线。千万个闪着微光的“小家”,汇聚成了中交人“四海为家”的壮阔情怀,照亮了我们共同前行的漫漫征途。(通讯员 孙美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