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新集阜阳矿业:筑牢“一通三防”安全生产“压舱石”
2025-07-24 12:36    作者:孙小苒

今年以来,中煤新集阜阳矿业紧扣矿井安全生产核心目标,以强化“一通三防”管理为关键抓手,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设施建设、深化隐患排查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矿井安全高效发展筑牢了坚实屏障。

完善制度体系,拧紧管理“总开关”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保障,只有让每个环节、每个人都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负什么责’,‘一通三防’工作才能真正落地见效。”阜阳矿业通风副总工程师白善才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制度建设的核心意义。

为此,该矿系统梳理“一通三防”全流程管理要点,精心编制并印发《一通三防管理制度汇编》,涵盖通风系统优化、瓦斯监测、防灭火等157项具体制度,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形成“矿级统筹、区队主抓、班组落实、全员参与”的群防群治责任链条。

为确保制度落地生根,该矿建立“月度专题会+季度研判会”机制,定期分析“一通三防”工作难点,确保“一通三防”工作措施落实到位。针对井下通风路线长、系统复杂现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井下勘察,不断优化巷道布置,合理配置通风,充分考虑瓦斯治理需求,科学规划工作面走向和倾斜长度,为安全高效开采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井下10个采掘头面通风系统稳定可靠,风量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在瓦斯管理方面,该矿严格执行“双监测”机制:系统巷道和重要区域布设的束管监测系统,可自动传输瓦斯浓度数据;专职瓦斯检查员每日对井下测点仔细检查、核对并记录,及时更新监测地点信息,确保数据“零误差”。“现在井下哪里瓦斯浓度有波动,系统立刻报警,我们10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处置,这背后是制度和责任在‘托底’。”通防区技术员刘成军表示。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安全硬筋骨

“井下作业,通风就是‘生命线’。这些设备设施是否可靠,直接关系着职工的安全保障作用。”通防区区长张春雷指着井下运转的局部通风机说道。

在硬件建设上,该矿精准发力。所有掘进工作面全面实现“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当主风机出现故障时,备用风机自动切换,保障通风不中断;所有采掘面均安装瓦斯报警断电装置,当瓦斯浓度超限时,系统自动切断作业区域电源,如同给井下装上“智能安全锁”。

针对防灭火和防尘关键环节,该矿打出“组合拳”。在采煤工作面推行“喷洒阻化剂+预防性注氮”综合防灭火措施,每月对采空区温度、气体成分进行监测,杜绝自然发火隐患;推广使用双流体干雾雾炮,与除尘风机、防尘水幕、捕尘网组成“四道防线”,粉尘合格率提升至96%,井下作业环境显著改善。

通风设施的“动态维护”同样关键。该矿通防区组建专职巡查队,每日对井下风门、风桥、密闭墙进行检查,重点排查“跑风、漏风、风流短路”等问题。“我们在单轨吊巷道建成行车自动风门,实现风门的远程控制;创新气动闭锁装置,让两道双扇风门永不‘同开’;采用亚克力板材料制作可视化风窗,让风门另一侧的情况一目了然。”综合队队长杨修明介绍,正是秉持创新发展的意识,矿井通风系统可靠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深化隐患排查,筑牢风险“防火墙”

“隐患排查就像给矿井做‘CT扫描’,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病灶’。”通防区副区长李方耀手持排查清单,正在井下对照《“一通三防”专项隐患排查整治清单》逐项检查。

隐患排查与治理是“一通三防”工作的关键环节,该矿对此毫不松懈。突出现场通防管理与监督检查,开展通风系统大排查和瓦斯防治能力评估,检查通风系统是否可靠、稳定、合理,通风设施是否完好,风量分配是否满足各作业地点需要业等情况,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通防设施质量,落实通防安全预控,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该矿还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隐患逐项明确整改部门和责任人,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的原则,严格做到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同时,建立隐患整改跟踪机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每项隐患都按照要求整改到位。

此外,该矿高度重视下井人员的自救能力培训,定期组织自救器使用培训和佩戴训练。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考核过关”模式,确保每一名下井人员都能熟练、正确地掌握自救器使用方法,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为矿井安全生产、全员自主保安夯实基础。

凭借“制度+设施+排查”的三维管理模式,阜阳矿业在公司二季度通风专业安全生产标准检查中收获显著成果——111101机巷安全监控系统精品工程验收荣获98.5的高分,未发生一起因“一通三防”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让安全成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最硬底气。(高闯)



网友评论
暂时没评论,快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