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景静)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中国城市正经历着空间结构与功能形态的深刻变革。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邵峰以多重身份活跃于建筑行业的理论与实践前沿——她是青岛理工大学传道授业的学者,不断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探索者。这位兼具工程实践、教育传承与学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家,通过多维度的努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邵峰在城市地下空间设计与环境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涵盖地下空间规划等多个方向。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 REPORT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有多篇已被SCIE数据库收录。她的学术专著《转型时期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模式及整合机制研究》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大量实地调研,回顾中外农村城市化理论和实践的演变轨迹,以山东为例,研究沿海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转型时期沿海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并探讨新形势下沿海农村城市化的整合机制,现已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录,并在新华书店等平台广泛传播,成为研究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邵峰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实际项目中展现了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卓越贡献。她所负责的“韧性需求下沿海新兴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政策研究”项目,首次将地质安全风险量化模型与空间韧性理论深度结合,针对青岛滨海软土、高盐腐蚀、地下水丰富等地质特征,建立了涵盖结构韧性(抗灾设计)、功能韧性(多场景转换)和社会韧性(应急疏散)的三维评估体系,为青岛前海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地质安全风险分区管控方案。“青岛地下空间竖向分层立体规划设计指南”项目,则突破传统平面规划局限,首创“地质适配性分层”技术标准。针对青岛历史城区保护与新城开发的矛盾,提出“浅层商业服务—中层交通仓储—深层市政防护”的立体开发模式,并建构不同岩土层开挖支护、防渗防腐的技术方案。由她负责的青岛市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项目,为青岛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规划依据,推动了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性。项目构建的三维空间模型,为工程建设风险评估等提供了准确参考。估算地下空间资源量,促进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行业数字化可视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推动了行业发展进步。
作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邵峰将十余年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讲的场地设计,地下空间设计,案例解析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热门课堂。多年来她指导了二十多位研究生,为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此外,她们团队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晋江市全国大学生乡村设计竞赛”中凭借作品《乡土复兴》获得佳作奖,展现了她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教学成果。正是由于众多卓越贡献,她先后获评“东亚建筑论坛建筑设计教学纪念奖”“青岛市巾帼建功标兵”及“2018京津冀高校建筑建造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每逢毕业季,总有多家设计机构争相聘用她的学生,这些新生代设计师正在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生力军。同时,她还积极投身行业服务。作为青岛市人民防空工程专家库成员,她参与评审20余项人防工程项目。累计为地方节约资金2000余万元。她的专业意见在工程优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课堂到施工现场,从学术研发到行业标准,邵峰始终践行着“科研服务于人”的理念。当被问及创新动力时,这位习惯用数据说话的专家难得流露感性:“地下空间是城市的‘生命线’,我们的每个技术突破,都可能关乎千万人的安全与幸福。”这种将专业理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价值观,恰似她设计的地下空间——既有钢筋混凝土的坚实力量,亦不乏照亮归途的温暖灯光。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邵峰正以科技为笔,为城市地下空间书写着安全、智慧、可持续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