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建设的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当地重要的城市更新工程,总建筑面积规模大。为高效推进建设、实现精细管理,项目采用“大工地、小项目”管理模式,划分为四个工区同步组织实施,有利于集中资源、明确责任、提升整体建设效能。
近日,在项目施工中,于三工区成功应用流态固化土技术,有效解决了城市核心区狭窄肥槽回填作业的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工程质量和绿色建造水平。
该项目三工区位于榆林市中心区域,施工场地肥槽狭窄(宽度仅约50厘米),作业空间极为受限。采用传统土方回填工艺面临严峻挑战:大型压实机械无法进场作业,人工夯实难以保证回填密实度,存在质量与沉降隐患;同时,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和扬尘对周边密集居民区影响显著,环保压力突出。高效、优质、环保地完成狭窄空间回填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制约。
面对难题,项目指挥部组织技术论证,创新性选用流态固化土作为回填材料及工艺。该技术将土、专用固化剂、水及功能性外加剂按科学配比混合,形成具有良好流动性和自密实性能的新型材料。其核心工艺突破在于实现了“泵送浇筑、自重流平、免振捣密实”:材料通过管道泵送至作业面,依靠自身流动性在狭窄空间内充分填充并自然密实,彻底规避了传统机械碾压或人工夯实的空间限制;全过程无需大型机械,单日施工量可达200立方米;施工基本无噪音、无扬尘产生,高度契合城市核心区严格的环保要求。
经统计,项目应用该技术累计完成受限空间回填约5000立方米。实施效果显著:一是效率提升,整体回填工期较原计划缩短约30%,提前10天完成,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质量可靠,经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检验,回填体压实度、无侧限抗压强度等关键指标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验收合格率达100%。三是环保效益突出,施工过程有效控制了噪音和粉尘污染,获得了地方住建主管部门及周边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此次成功实践,标志着流态固化土技术在解决城市核心区复杂受限空间回填难题方面应用成熟、效果可靠。该技术创新成果已被纳入年度工法,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项目已全面转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团队表示,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攻坚克难,精益建造,全力打造彰显新时代中国建造品质与效率的城市更新标杆工程,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王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