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滩涂构想到新城崛起,李财定义城市规划新范式
2024-10-11 10:40    作者:孙小苒

(作者:张新)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福州滨海新城纵横交错的高架路网,地铁列车正载着通勤族穿越曾经的海滩;当深夜的无人机巡检过苏州工业园区的地下管廊,传感器数据已悄然优化着次日的能源调度——这些流动的城市图景背后,是一位规划师用十余年光阴写下的技术宣言。中国杰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师李财,始终站在数字浪潮与城市肌理的交汇处,以创新为墨,以大地为纸,绘制着中国城市进化的坐标。

2017年,福州滨海新城还是一片滩涂地上的构想。彼时李财作为《福州市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课题核心成员,主持编制了决定新城命运的交通骨架方案。他在《福州滨海新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发展分析》论文中提出的“海陆空铁立体生长”理念,成为贯穿规划的灵魂:以机场、港口为锚点,用轨道交通缝合新旧城区,让快速路网赋能产业动脉。

最关键的创新在于“交通先行”与“生态定界”的辩证统一。当多数人主张优先建设跨海通道时,李财通过船舶AIS数据模拟发现:港口货运量增长需五年培育期。于是创造性地调整时序——先建设连接老城的F1滨海快线,同步构建“两纵五横”快速路网渗透腹地;待数字经济产业园初具规模,再启动第二通道建设。这一决策使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提升34%,避免35亿元资金沉淀。如今驱车行驶在滨海新城,可见地铁6号线列车从产业园区地底穿行而过,长乐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与高铁站实现8分钟换乘,深水港集装箱卡车经货运专线直通保税区——这幅多式联运画卷,正是李财七年前在图纸上预设的城市脉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规划为全国新城建设树立了“交通引导开发”的样板。当住建部专家组实地考察时,指着海陆空无缝衔接的枢纽感叹:“这里没有交通建筑,只有生长中的城市器官。”

2024年6月,李财发布的“城市规划中建设项目选址的辅助决策平台V1.0”,恰逢中国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关键节点。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实施,传统选址依赖人工经验导致的产业布局碎片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日益凸显。该平台的研发创意直击这一痛点——创造性地构建“双循环决策模型”:内循环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千余个历史项目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数据,形成选址知识图谱;外循环则实时接入地质勘测、人口热力、交通流量等动态数据流,实现城市空间的“CT扫描”。

通过双循环决策模型的协同运作,该平台能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全面、实时、精准的选址辅助决策支持。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选址方法中存在的产业布局碎片化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和数据支持,引导产业项目向更适合的区域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同时,它还减少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通过精准评估选址点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需求,实现了基础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建设冲突,为城市的存量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云南某片区更新改造中,该平台展现出颠覆性价值。当规划团队纠结于文化场馆选址时,系统在72小时内完成327个地块的量化评估:不仅预测各选址方案未来20年的人流承载能力,更模拟了暴雨积水风险、地铁接驳效率等隐性因子。最终选定地块原为废弃物流仓库,经平台验证可节省管网改造成本1.2亿元,且与规划中的跨江缆车枢纽形成立体联动。该决策使项目工期缩短11个月,更催生出工业遗产改造的新范式。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平台建立的“选址评估矩阵”——在成都某科技园规划中,系统预警原方案将割裂城市生态廊道,自动生成向北偏移800米的替代方案,保全了百公顷湿地公园。

从闽江之滨到南海之畔,李财的规划笔触已刻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肌理。早期主持“福清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时,他创新性地提出分区分级规划策略,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设计中,他将环岛旅游公路与骑行驿站融合,让交通设施本身成为风景。这些实践沉淀为他的论文《未来城市交通趋势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向研究》中的核心思想:“规划的本质是预见需求,而非满足需求。”

近年来,李财的技术视野持续进化。他的作品诠释着他的规划哲学:技术是手段,人才是尺度。他常对团队说:“我们设计的不是道路管网,而是人们哭泣、欢笑、相爱的场所。”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精准聚焦概念验证与中试验证等关键环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路,加速原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验证。他积极投身于行业生态的构建,推动跨领域合作与知识共享,为城市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李财的职业历程充分彰显了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杰出贡献和重要地位,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城市规划师的使命与担当,为城市低碳发展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网友评论
暂时没评论,快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