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升行动的背景下,中交路建华中分公司于2023年5月踏上管理改革新旅程。中交路建华中分公司扎根长江中游城市群,争创中交集团城市建设业务排头兵、领航公路桥梁养护领域的重任。然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挑战重重,从传统业务向新业态转型时,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无论是新兴技术人才的不足,还是现有人员在新模式下全过程管理经验的缺乏,都限制了公司的发展。公司深知人才是突破的关键,因此顺应改革需求,全力构建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留存”全链条,向人才索求发展动力,力求在深化改革行动中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贡献力量。
精准定位人才 广泛聚集
首先,明确人才选拔标准。依据公司战略导向和业务需求,联合用人部门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流程,涵盖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政治素养和岗位匹配度等多个方面,为人才引进提供政策依据。其次,积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除了常规的招聘网站、校园招聘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专业论坛等新兴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更多潜在人才,充分发挥市场化用工机制的活力。再次,坚持推进本地化用工。公司积极利用本地化优势,与武汉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就业实习基地,为公司提供优秀生源;同时通过中交HR、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招聘公告,吸引集团内部湖北和周边省份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今年,公司引进专业人才32人,充分激活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培育人才
人才的引进只是开始,聚焦资源合力,最大限度挖掘、开发人才的潜能才是关键。公司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公司发展及岗位需求,捋顺各类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首先,做好培训需求分析。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工作绩效评估和发放培训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员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明确培训的痛点和难点。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可能需要更多的基础业务知识培训;而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则可能更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或专业技能的深度培训。其次,创新培训形式。针对新员工,认真落实“师带徒”培养模式,由项目班子成员担任“师傅”,帮助新员工更快转变身份、进入角色,新员工中5人第一次参加交安C证考试就全部通过;针对关键岗位员工,开展“1234”全周期人才培养工作,打造“1234”全周期培养体系:1年重在选苗,加强思想建设与业务技能培养;2年重在护苗,深化思想建设与岗位历练;3年重在战略执行与考察提拔;4年重在职业规划再升华,实现“管理+专业”双通道发展。同时创新培养方式,由以前1个“师傅”进化为现在由数个公司业务骨干组成的培养团队,做好“传帮带”,集数人之长,培一人成才。截至目前,公司共签订“1234”人才培养协议46份,培养计划正在有序开展,公司法律合同部培养团队和培养对象代表公司参加2024年施工企业成本管控数字化大赛获评“湖北成本管控数字化实践奖(建筑央企组)”,财务部、工程管理部等培养对象获得发明专利、优秀论文和科研课题等5项,培养效果初见成效。再次,强化培训合力。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线学习、技能比武等。今年以来,公司共组织内部培训29场次,外部培训10场次,覆盖员工500余人次;组织各部门开展职工大讲堂活动,授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党建工作、战略发展、市场开发、法律合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等内容,每期主讲人通过“站起来、走上台、讲出来”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主讲环节及答疑环节组成,目前已开展5期,广大职工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学习300余人次,今年公司职称评审通过率达100%,实现了员工专业能力和公司凝聚力的双提升;依托中交网院等平台,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新生态,同时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加路建网院的课程征集,持续为各类人才提供专业锻炼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最后,开展培训考核。以考促学,以学促干,提升培训实效。公司实施各类培训均设置考试环节,并制定奖惩措施,既检验了参训人员理论学习的成效,又增强了开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了“以考促学强本领、以学促干提实效”的良好效果。
激发人才活力 高效使用人才
“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土壤。首先,推进劳动制度改革。锚定公司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岗位设置,升级业务流程,深入分析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能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形成做到人岗匹配的良性机制,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提升人才适应性与劳动效率。公司动态修订劳动人事相关制度10项,编修岗位说明书20余类。其次,明确内部晋升路径。构建管理+技术人才双通道发展路径,为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提供内部动力,激励员工自我提升。全面推行民主推荐、竞聘上岗方式选拔人才,覆盖率达100%;根据“1234”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第三年的考核结果,选拔提任一批优秀员工到关键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再次,强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多元薪酬体系,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将员工的薪酬与工作绩效紧密挂钩,确保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增强人才激励与忠诚度。同时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深化“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为核心的“四能”改革,提级管理以来不胜任退出者3人。
用心用行用情 温馨留住人才
“留住人才”的核心在于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首先,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价值观。通过企业内部宣传平台、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厨艺大赛等活动,让员工深入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注重考察人才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契合;同时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这不仅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根据员工的反馈不断优化企业文化,使其更符合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一步规范做好公司品牌视觉识别标准化工作。指导检查各项目的品牌视觉标志标识等,统一公司外宣形象,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建立有效的人才保留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建立公司人才流失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绩效变化、离职倾向等多方面因素的监测,及时发现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例如,当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连续下降、绩效出现波动且与上级和同事的沟通减少时,可能预示着该员工有离职的倾向。定期分析人才数据。一旦发现人才流失风险,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人才保留策略。对于核心人才,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外,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实施人才梯队建设。通过系统性地识别、培养和发展潜力人才,构建起完整人才梯队,确保持续发展动力。定期开展评估和选拔,将表现优异的员工纳入人才梯队和专业人才库,并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在人才梯队建设中,还特别注重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培养,鼓励人才梯队中的成员接触和了解不同业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为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有效性,还建立了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员工的绩效数据、培训记录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梯队建设策略,以确保其与公司战略和业务需求保持一致。再次,完善人才信息档案,实现精准管理。建立全面、完善的人才信息档案。认真做好“四档共建”,完善政治素质档案、业绩档案、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不仅涵盖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基础数据,还详细记录员工的政治素质、培训记录、绩效评估、技能特长等多个维度,为管理层提供了详尽、准确的人才数据支持。通过档案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公司的人才短缺和能力缺口等问题,为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根据员工的能力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招聘和培养计划,确保公司人才储备充足和质量提升。最后,注重横向衔接,突出多部门协同发力,切实保障相关服务。联合公司工会办公室、机关工会等部门成立公司人才服务保障小组,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属地相关机构,落实相关人才福利政策,涵盖住房租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落户手续绿色通道等多个方面,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和丰富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为落户新员工争取人才补贴1.8万元,协助办理落户10人,协调园区免费人才公寓10余间,组织青年人才联谊活动2场,构建一个温馨、和谐、富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环境,切实让人才感受到尊重、关爱,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总的来说,高素质人才梯队犹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引擎”,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运营效率进阶赛道、品牌价值拔升征程等诸多关键战场,释放着无可比拟的能量。公司将坚持不懈,广纳贤才、精培优才、厚待良才,匠心营造蓬勃发展的优质生态,深度激发人才潜能,确保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稳驭航船、破浪前行,持续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