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发: 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2024-12-17 14:02    作者:孙小苒

杨金发: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杨金发,男,1984年11月生,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自2012年以来,他长期坚守在科技创新攻关一线,组建了仅有6人的技术攻关团队,先后攻克20多个设备难题、60多个工艺难点,最终成功开发出超薄柔性玻璃,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处于中国第一,国际领先的水平。他主持参与4项省部以上研发课题,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主持编写行业标准1项,带领的超薄柔性玻璃技术攻关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百强班组”等荣誉,为国家玻璃新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杨金发先后荣获蚌埠市劳动模范,安徽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放弃“铁饭碗”“门外汉”变身技术骨干

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杨金发,参加了广州市公务员招考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甘于平稳的他,放弃了大家梦寐以求的“铁饭碗”,怀抱着拼搏的决心,选择从事环保技术工作。

玻璃生产需要对产出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处理,杨金发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玻璃加工的工艺流程,对玻璃有了深入的了解。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金发离开广东,进入位于安徽蚌埠的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批从事TFT—LCD液晶显示屏减薄的技术人员。他负责的1.8万平米的混凝土结构加内部9000平米净化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从动工到投入使用只用了7个月,成为当时集团工程项目建设中进度最快的项目。

杨金发敢拼、敢闯、敢为人先的干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让他与玻璃事业结下了不解缘分。从环保领域到玻璃新材料生产加工,从技术攻关到团队管理,他用加倍努力来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克服重重困难,随后主持建设了安徽省显示玻璃薄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顺利验收、完成超薄顶喷蚀刻减薄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他始终坚信“技能改变命运”,从“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玻璃新材料领域的青年技术骨干。

敢啃“硬骨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作为信息显示产业“卡脖子”技术,超薄柔性玻璃的生产工艺一直被国外掌握,造成我国信息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严重缺失。

2019年9月,杨金发主动请缨,挑起了超薄柔性玻璃成套技术攻关的大梁,组建了仅有6人的技术攻关团队。在没有经验、缺少设备、缺少辅材等情况下,起步自然困难重重。“别人能干的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干?”他下定决心,要以“70微米”这个厚度为切入点,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封闭式研发模式。他以厂为家,吃住在实验室,平均每天工作接近15个小时,跑遍了国内设备、辅材相关供应商,对工艺研发、良率提升等关键核心逐一突破。

先后耗时1年多,经过上万次测试,攻克20多个设备难题、60多个工艺难点,杨金发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超薄柔性玻璃。凭借产品的优异性能,最终在国内外10多家供应商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各项性能指标比肩国外一流企业,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杨金发再接再厉,牵头参与柔性可折叠玻璃盖板项目,成果实现产业化,标志我国拥有了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从源头上保证了信息显示产业链的安全。还参与设计了全部国产化的生产线设备,打造了全球唯一的超薄柔性玻璃由原料配方、原片制造、极薄薄化、高精密加工全套技术。2024年1月,以杨金发作为核心骨干的研发团队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致力“传帮带”,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主持参与4项省部以上研发课题,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主持编写行业标准1项……如今,杨金发已成为玻璃新材料领域技术领军人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金发深知人才根基对于行业发展的深远意义,工作之余,他亲自指导团队新成员,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鼓励他们在一线创新、一线成才、一线立功。他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实操比武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在产业一线发光发热。在杨金发的悉心指导下,已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人才100多人,先后攻破多项技术难题,为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成绩与荣誉,杨金发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止步不前,依旧选择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着非凡的业绩。如今,他带领团队专注于新产品迭代升级,开发UFG涂层材料、无闪点AG玻璃,推进新一代UTG产品在卷轴电视、车载显示、智能穿戴等领域拓展应用,奏响国内柔性显示最强音。为了应对下一轮技术革新,2024年9月,他选择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奋力追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孜孜不倦的干劲,彰显出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气息,更折射出共产党人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作者:张春梓



网友评论
暂时没评论,快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