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在钢构间书写强核报国的人生答卷
2025-03-11 17:46    作者:孙小苒

清晨五点的闽东海域还笼罩在薄雾中,霞浦核电项目施工现场的探照灯已如星子般亮起。当我揉着惺忪睡眼随队赶往核岛外围时,总能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王少平,此时他正仰头注视着那座百米高的钢骨巨兽,灰白色筒身刺破雾霭直贯云霄,安全帽下散落的长发被海风吹得凌乱,略显发福的身躯裹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却丝毫不影响他利落地系上安全绳。

作为入职仅半年的机械技术员,我从未想过会在核电建设一线遇见这样的"矛盾体"。初见时,这个留着艺术家般长发、体重超过200斤的"胖师兄",与我想象中雷厉风行的技术骨干形象相去甚远。但当他戴上安全带,如履平地般攀上百余米高的烟囱时,在直径不足1.5米的设备腔内蜷身检查设备时,所有质疑都化作了敬佩。

"设备安装就像绣花,差一毫米都是事故。"这是少平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去年冬天的设备吊装攻坚期,为精准吊装,他连续36小时驻守现场。南方湿冷的冰雨比北方的朔风更蚀骨,咸湿的海风渗入骨髓,他裹着工服蹲在现场,用冻得通红的手指反复核算数据,盒饭在寒风中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最终设备就位精度比国际标准还高出30%。

f9c0ce469a110f3eb8de3911bae920d.jpg

在同事们整理的"少平工作法"记事本里,扉页赫然写着机械队经理魏登文的批注:"给年轻人压担子更要递梯子。"这位有着三十多年核电建设经验的老党员,总能在关键节点为他拨开迷雾。去年深冬设备吊装攻坚期,当王少平在寒风中对数据核算产生犹疑时,是魏登文同志沐雨而至,用泛黄的笔记本上曾经的施工案例给他吃下定心丸;当他在3D建模中遇到瓶颈,又是魏登文协调来厂家的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支援。这位伯乐常说:"核电建设是万人同操一张弓,少平这样的好箭手,就该让他在实战中磨砺锋芒。"

五载春秋,少平的足迹丈量过霞浦项目每个角落。从设备吊装到文件处理,从设备安装到试车调试,当他以断崖式优势当选项目部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时,颁奖词这样写道:"他用脚步亲吻钢构的温度,用匠心守护强核报国的誓言。"

此刻,我站在即将分别的核岛前,望着少平如灵猿般攀援在钢架间的身影,我终于读懂了他工装背后那行斑驳的字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海雾,照亮他安全帽上那枚褪色的核工业徽章,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最鲜活的注脚,是一个普通建设者在伟大事业中绽放的生命光芒。(通讯员:张鸿粤 张雨桐 丁义凯 汪海涛)



网友评论
暂时没评论,快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Top